江苏信保 > 专题专栏 > 党史学习教育 > 党史故事 > 正文
张应春:为党的事业作出一切牺牲
2021-03-02 09:03:00

张应春:为党的事业作出一切牺牲

来源:《学习强国》党史故事专栏

 

她像家乡盛产的梨花,洁白而圣洁。她又似一朵带刺的玫瑰,刚烈而坚贞。她是吴江的骄傲。她用一生中最绚丽的青春,书写了对人民的大爱。

香港精准一码

她叫张应春,出生在江苏苏州吴江黎里葫芦兜村(今汾湖高新区北厍社区黎星村)。27岁那年,她被国民党反动派捆绑着装入有石灰的麻袋,用刺刀刺死后抛入南京通济门外九龙桥下的秦淮河中。

青山埋忠骨,绿水留英魂。今天,在黎星村那如莲花绽放般美丽的莲荡湖畔,张应春烈士墓庄严肃穆,墓周苍松翠柏围绕,墓前莲荡湖水轻拍,那是大地母亲抚摸着烈士英魂。

求学时,便有意“争女权,以天下为己任”

1901年,距今正是两个甲子。那一年,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、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《辛丑条约》签订,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。

就在这一年,在吴江一个以梨花而著名的地方,在一户书香人家,一名女婴出生了。这一天是农历十月初一。农谚中有云“十月芙蓉应小春”,于是,清末秀才出身的父亲张农给女儿取名为蓉城,字应春。

张应春天资聪慧、爱好文艺,后因仰慕秋瑾女侠而自号秋石。张应春从小就读于该村私塾和国民初级小学,后随父进入黎里女子高等小学学习,由于勤奋刻苦,各门功课成绩出众。1920年,张应春考入上海中国女子体育学校。

从读黎里女校开始,张应春便刻苦学习,关心时局,孜孜不倦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。张应春在黎里女校有一名同桌好友,叫柳均权(又名柳静),是柳亚子的四妹。她晚年时曾写过《忆同窗好友张应春烈士》,里面记述了一件曾经轰动全校的事件:1916年窃国大盗袁世凯称帝,下令改用“洪宪”年号,张应春在填写“课堂日志”时,坚决不用“洪宪”年号,坚持公元纪年方式,并大骂袁世凯倒行逆施,在学校中造成较大影响。当时,张应春的父亲也在该校任教,曾亲自劝说要服从校方决定,但张应春始终未从。

“五四运动”后,张应春更是受“新思潮”影响,表示“我辈要勤奋学习,要争女权,要以天下为己任”。如今,在张应春烈士纪念馆里,陈列着一份张应春《辛酉日记》手迹。那是1921年12月7日晚上,张应春怀着忧虑、愤怒的心情写下的。当天,上海召开各界国民大会,抗议英、美、法、日等国通过的“九国公约”,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罪恶阴谋。张应春手执小白旗随校队伍参加大会,并加入游行队伍。在这则日记中,张应春关心时局、关心祖国前途的忧国忧民之心,跃然纸上。

工作后,立志“为党的事业作出一切牺牲”

1922年,从上海女子体校毕业后,张应春来到福建厦门厦岭学校担任体育教师。在她能够自立并服务于社会的时候,却因患小腿丹毒,不得已离开学校回乡诊治。

1923年秋,经柳亚子介绍,张应春应聘到松江景贤女子中学任教。该校在共产党员侯绍裘和国民党左派朱季恂的主持下,坚持“五四”精神,培养女学生,是一所革命气氛浓郁的进步学校。

在松江醉白池的雪海堂,景贤女中每年都要举办暑期演讲会,吸收各校青年和各界进步人士听课。讲演的有共产党人恽代英、萧楚女和知名人士柳亚子、陈望道、周建人、叶圣陶等,他们宣传社会主义、三民主义、工人运动和妇女运动等。

张应春参加了侯绍裘、朱季恂在醉白池公园组织的“救国同志会”,每月活动一次。1924年初,国民党“一大”在广州召开后,上海、汉口、北京等地建立了地方执行部,许多共产党员参加了地方组织工作。张应春由侯绍裘介绍,加入改组后的国民党。

自此,张应春开始走上革命道路,她带头剪短发,向封建势力挑战。在追悼孙中山先生的大会上,她登台演讲,慷慨陈词,阐述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,得到柳亚子先生的赏识,在群众中产生较大影响。1925年8月,她当选为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妇女部部长,发动、领导妇女反帝反封建,并与国民党右派作坚决斗争。1925年秋,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立志为党的事业作出一切牺牲。

在柳亚子、侯绍裘等的协助下,张应春在上海创办了《吴江妇女》,并任主编,积极推动妇女解放运动。她撰写文章,阐述妇女解放与国民革命及阶级解放的关系。“三一八”惨案后,张应春立即起草了《江苏省党部妇女部为反对段祺瑞惨杀北京市民宣言》,并参加了上海群众反对段祺瑞残杀北京市民的游行,冒着危险在游行队伍中向群众演讲。1926年下半年,她当选为中共江浙区委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。

牺牲前,除了“我是共产党员”没有任何口供

“革命的事业,没有流血是不会成功的。”张应春曾这样说。

1927年4月2日,国民党江苏省党部迁南京。4月初,侯绍裘奉命率领江苏省党部同志迁宁,并急电在家乡养病的张应春前往赴职。张应春毅然于4月7日离家,11日晨由沪抵宁。当时,蒋介石已公开反共,江苏省党部已被捣毁,侯绍裘等已于当日凌晨举行紧急会议时秘密被捕。张应春情知有变,急找南京市党部妇女部部长、中共党员陈君起,两人同往大纱帽10号联系,为守敌所捕。

狱中尽管敌人严刑拷打,除了“我是共产党员”这一句话外,没有任何口供。数日后,张应春被捆装入有石灰的麻袋,用刺刀杀害后,遗尸抛入通济门外九龙桥下秦淮河中,时年仅27岁。

十里秦淮今犹在,烈士尸骨了无痕。为纪念这位革命女烈士,1931年,在故居之东的北莲荡滩,柳亚子和张氏亲属为张应春修建了衣冠墓,入葬时,梳妆盒代首,还有帽子、衣裤、鞋袜。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“呜呼秋石女士纪念之碑”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在各级党委、政府的重视下,张应春烈士墓屡有修葺。原来不足30平方米的墓地扩展为一座总面积达7030平方米的革命纪念场馆。1986年,在烈士墓西侧新建张应春烈士纪念馆,馆内除文字、图片外,还陈列了张应春烈士的遗文、遗物等,展示了烈士短暂非凡的一生。1992年,纪念馆院内立汉白玉张应春烈士半身塑像,像座正面花岗石上镌刻张爱萍将军的题词“张应春烈士永垂不朽”。

2011年,在张应春烈士墓东侧修建吴江市烈士陵园,烈士陵园山墙上镌刻着150多位吴江籍革命烈士的英名。陵园的中轴线是吴江烈士纪念碑、英烈墙和张应春烈士墓,中轴线南侧是吴江烈士纪念馆和张应春烈士纪念馆,北侧建造了石桥、游廊和凉亭等景观。

如今,每年清明前后或重大纪念活动时,吴江人会来到这里,凭吊张应春烈士及150多位革命先烈,接受爱国主义传统教育。

碧波荡漾的莲荡,四周芦苇青青,苍松翠柏与粉墙黛瓦掩映。曾如花般绽放的烈士,在这里得以安息。